构筑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GO http://www.gomarkets-yyds.com

  今年4月,由广东海洋大学领衔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预制食品研究院揭牌。这是该校发挥学科人才优势,以科技创新深度链接产业创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新机制,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区域创新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日前,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把握广东海洋强省、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要机遇,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筑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奋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为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汪祥波通讯员欧卫军张艳梅梁缘

  担当兴海使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您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曹俊明:作为高校管理者,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思想内化到办学治校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处理好办学治校的共性与个性、德育与智育、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这3个辩证关系,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优秀经验时,我们立足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办学治校中,经常审视是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办学,强化党建引领,以红色教育为基础,融合海洋意识蓝色教育,构建“红+蓝”党建与思政教育新模式。建校87年来,学校始终怀抱兴海强国的崇高使命,坚守初心、爱国奋斗,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南方日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广东海洋大学采取了哪些举措?

  曹俊明:学校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增强创新服务本领、完善学校治理体系等方面,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计划、研究生教育提升计划、学生工作水平提升计划、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五大计划”,构建海洋特色和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构建“4+2+N”大海洋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

  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实现学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比如,宋采教授先后入选2019、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简纪常教授和鲁义善教授双双入选2021全球渔业学高产作者榜单。

  承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等科研平台,启动三大产业技术学院建设,谋划推进湛江海洋科技产业创新孵化园建设项目等,加快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今年初,我们启动了学校章程的新一轮修订工作,进一步推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立足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南方日报:目前,学校形成了湛江、阳江两地办学格局,如何考虑不同校区的学科和专业布局?

  曹俊明:学校统筹考虑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总体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在识变应变中厚植优势,在问计师生中补齐短板、彰显特色。从长远来看,两地校区会形成差异化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布局。

  湛江校区要“扬特色”,通过对学科专业动态性调整,构建起与我省“双十”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校学科专业快速响应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培养涉海紧缺急需人才、支撑涉海领域科技创新、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阳江校区要“双统筹”,统筹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及阳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和阳江校区发展定位,在现有5个学院的基础上,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融合发展、错位发展,充分考虑专业的成长性发展,形成以理工科为主,文理协同的学科专业布局,培养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

  南方日报:作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学校在服务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曹俊明:服务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广东海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通过共谋战略发展规划、推动涉海产业发展、构建科技兴海支撑平台、培养输送海洋人才等方式,努力在科技攻关与产业升级等方面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融入与协同,成为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今年4月,学校领衔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预制食品研究院揭牌。这是学校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三个科研平台将深度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作用,重点开展农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学校计划牵头建设湛江海洋科技产业创新孵化园,发挥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与加速、海洋科技服务与推广、海洋高层次人才汇聚、创新创业教育等功能,为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助力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新引擎。

  激发队伍活力营造潜心育人良好生态

  南方日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让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曹俊明:学校坚持引育结合的原则,围绕“引培管用”等环节,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今年5月,学校成立了重点建设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13位院士作为战略咨询专家,指导学校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学校拥有特聘教授(院士)15人,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0余人,省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4个。

  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构建起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每位教师都能尽展其才,潜心立德树人。

  案例

  “一中心两研究院”

  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今年4月,由广东海洋大学领衔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预制食品研究院揭牌。

  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承建单位,广东海洋大学致力于耐盐碱水稻关键技术创新,开辟“藏粮于技”新路径。学校组建成立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培育植物新品种权近10件,形成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团队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农民亩均增收1500元到2000元。

  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通过设立12个分类研究中心,加强水产产业、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储运与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预制食品研究院聚焦解决海洋预制食品原料生产、产品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助力广东海洋预制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

  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把“互联网+”大赛作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实现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质量的“双提升”。2020年以来,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连获突破,斩获国家级金奖2个、铜奖3个,省级金奖5个、银奖4个、铜奖14个。

  学校构建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模拟实训+综合实践”四位一体、“高校、企业、政府、社会”多方协同、突出涉海产业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数读

  ●学校现有5个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的接近度超过90%。兽医学学科连续3年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4个学科连续2年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学校现有83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

  ●现有专任教师168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人(含15名特聘教授、院士),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2人。

  ●近5年,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956项,主持国家级项目217项。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